1885年台灣第一次的民主遊行
我是萬華人
我相信未來

商店收藏夾: 艋舺閣再300

🏃 萬華故事村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附錄)-清領時代的台灣:事件年表


雍正台灣輿圖

◎前言


最近剛整理完高中歷史課本「清領時期」 的課文,依例再 整理一份《清領時代事件年表》,以編年體方式,依年度時間順序表列清領時期的事件,以供讀者參考。 年表部份採條列方式,儘可能地多蒐錄一些事件。有興趣的讀者可透過網路搜尋,進一步了解這些史事。


我仍須特別聲明,由於匆促整理,疏漏必多,敬請見諒,也歡迎指正。此外,由於 攝影技術是19世紀中期才發明的,因此清朝時代的台灣無法留下太多的影像記錄。 本篇選錄的舊照片都是日治初期所拍攝的。


《清領時代事年表件》


圖:清初台灣地圖(安平附近)


1683年(康熙22年)


.施琅攻台。鄭克塽於澎湖兵敗後投降。


1684年(康熙23年)


.清廷設台灣府,下轄台灣縣、鳳山縣、諸羅縣(1府3縣),澎湖設巡檢署,將台灣納入版圖,隸屬於福建省。


.建台南天后宮。


.頒布渡台禁令。


1685年(康熙24年)


.建立台灣府公署。


.詔建台灣府儒學,重修擴大台南孔廟。


1687年(康熙26年)


.正式開科考試。


1688年(康熙27年)


.開「福建台灣鑄局」,鑄「臺」字號銅錢。


.沈光文卒於諸羅。


1692年(康熙31年)


.廢止「福建台灣鑄局」。


1695年(康熙34年)


.知府靳治揚設「熟番社學」。


1696年(康熙35年)


.「吳球事件」爆發。


圖:北投硫磺谷(郁永河採硫處)


1697年(康熙36年)


.郁永河來台採硫。


1699年(康熙38年)


.吞霄原住民反抗官府。


1700年(康熙39年)


.詔准鄭成功、鄭經歸葬福建南安。


1704年(康熙43年)


.諸羅縣(嘉義)築木柵為城。


.建鳳山縣署。


.建「崇文書院」。


1709年(康熙48年)


.泉州人陳賴章在大佳臘拓墾,是漢人拓墾台北盆地最早的文獻記錄。


1710年(康熙49年)


.始設淡水兵防,定三年一換。


1711年(康熙50年)


.重申禁止粵籍無照者偷渡來台。


1714年(康熙53年)


.以大甲溪為界,淡水視為化外之地,無官方准許,不得私行。


.清廷命天主教神甫買刺來台測經度。


1716年(康熙55年)


.統計台灣有249座寺廟。


.岸裡社土目阿穆請墾貓霧栜之野,為開闢台中之始。


1717年(康熙56年)


.澎湖築城。


1719年(康熙58年)


.中台灣重要水利工程「八堡圳」興工。


1721年(康熙60年)


.「朱一貴事件」爆發。台灣發生第一次大規模族群械鬥。


.鳳山縣粵人建義民廟。


圖:鳳山舊城


1722年(康熙61年)


.建鳳山舊城(左營)土城。


.因粵籍台民協助平定「朱一貴事件」,放寬粵人來台限制。


.劃定漢番耕地界線。


1723年(雍正元年)


.調整行政區域,分設彰化縣、淡水廳。


1725年(雍正3年)


.台南成立三郊,創立「行郊」,商業漸盛。台灣航運開始。


.台灣始設軍工廠,修造兵船。


.開放熟番(平埔族)地區准租予漢人耕種。


圖:澎湖廳署


1727年(雍正5年)


.增設澎湖廳。


1728年(雍正6年)


.改「台廈道」為「台灣道」。


1729年(雍正7年)


.嘉義改築土城。


1731年(雍正9年)


.台灣居民准攜眷入台(短暫開放)。


.大甲西社原住民反抗官府,包圍彰化縣城。


1732年(雍正10年)


.清廷准許有田產的良民攜眷來台。


.淡水廳同知(首長)正式移設於竹塹(新竹)。


1733年(雍正11年)


.原住民以「割地換水」方式與漢人合築「貓霧梀圳」。


.竹塹(新竹)建築木柵城。


1734年(雍正12年)


.嘉義土城外圍種植莿竹。


.彰化縣築莿竹城。


.台調官員年40歲無子者,准攜眷來台。


1736年(乾隆元年)


.禁內地人民偷渡來台。


1737年(乾隆2年)


.禁漢番通婚。


圖:艋舺龍山寺


1738年(乾隆3年)


.艋舺創建龍山寺。


1740年(乾隆5年)


.「瑠公圳」興工。歷經20年才完工。


1750年(乾隆15年)


.林祖成建興「大安圳」。


1751年(乾隆16年)


.台灣縣漳、泉械鬥。


1752年(乾隆17年)


.各縣廳立石「番界」,禁止漢番出入。


1758年(乾隆23年)


.下令熟番(平埔族)歸化,學習漢人風俗。


1759年(乾隆24年)


.移淡水都司於艋舺。


圖:澎湖文石書院


1760年(乾隆25年)


.詔許台灣居民攜眷入台。


1761年(乾隆26年)


.大規模修築「土牛溝」,劃分漢番界線。


1763年(乾隆28年)


.「明志書院」創立。


1764年(乾隆29年)


.禁福人士入台冒籍考試(註:因台籍生有錄取優惠)。


1766年(乾隆31年)


.設立「北路理番同知」。


.澎湖設立「文石書院」。


1768年(乾隆33年)


.漢人吳漢生入墾蛤仔難。


1770年(乾隆35年)


.澎湖西嶼建造燈塔。


圖:鹿港


1778年(乾隆43年)


.板橋林家始祖林應寅由漳州來台,定居新莊。


1782年(乾隆47年)


.彰化漳、泉械鬥。


1784年(乾隆49年)


.鹿港開港,與福建蚶江對渡。


1786年(乾隆51年)


.「林爽文事件」爆發。


.諸羅城改築磚城。


.鳳山新城(鳳山)築莿竹。


.艋舺祖師廟落成。


.鹿港龍山寺落成。


1787年(乾隆52年)


.改諸羅縣為「嘉義縣」,以表彰縣民在「林爽文事件」英勇守城抵抗叛民。


圖:淡水河岸


1791年(乾隆56年)


.實施屯番制,撥給養膽埔地。


.淡水八里岔開港,與福州五虎門對渡。


.波蘭人麥禮荷斯奇至台東,謀闢地。


1794年(乾隆59年)


.艋舺(萬華)開港。


1796年(嘉慶元年)


.漢人吳沙率眾入墾蛤仔難(宜蘭),在頭圍(頭城)築堡壘。


1798年(嘉慶3年)


.吳沙拓墾至二圍,不久病死。


1800年(嘉慶5年)


.詔禁天地會及分類械鬥。


1803年(嘉慶8年)


.海寇蔡牽犯鹿耳門。


1804年(嘉慶9年)


.彰化社番潘賢文率族人至蛤仔難,與漢人爭地。


1805年(嘉慶10年)


.大龍峒保安宮落成。


.修築鳳山新城。


圖:彰化縣城


1810年(嘉慶15年)


.蛤仔難設治,改稱噶瑪蘭,設「噶瑪蘭廳」。楊廷理擔任首任通判。


1811年(嘉慶16年)


彰化城改築磚城。


1812年(嘉慶17年)


.興建鹿耳門、滬尾(淡水)砲台。


.「噶瑪蘭廳」正式設立。


1814年(嘉慶19年)


.郭百年侵墾埔里盆地,被官府驅逐。


1817年(嘉慶22年)


.立碑集集、烏溪二口,禁漢番出入。


圖:進士第


1823年(道光3年)


.出現台灣第一位進士鄭用錫。


.台灣中部平埔族大規模移入埔里盆地。


1824年(道光4年)


.艋舺地位日益重要,與台灣府、鹿港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舺」。


1825年(道光5年)


.艋舺(萬華)設立軍工料館。


.築鳳山縣石城。


1826年(道光6年)


.竹塹城改築石城。


1827年(道光7年)


.英商前來淡水販售鴉片。


1828年(道光8年)


.淡水人吳全進入台東,建立「吳全城」。


圖:金廣福公館


1830年(道光10年)


.重修噶瑪蘭城。


.清廷下令各省禁止種植鴉片。


1831年(道光11年)


.「金廣福墾號」成立,開發新竹北埔一帶山區。


1832年(道光12年)


.「張丙事件」爆發。


圖:曹公圳


1837年(道光17年)


.鳳山知縣曹瑾引水灌溉,世稱「曹公圳」。


1838年(道光18年)


.「曹公圳」完工。


.英商入雞籠、滬尾,以鴉片交換樟腦。


1840年(道光20年)


.清廷與英國因鴉片問題爆發「鴉片戰爭」。


1841年(道光21年)


.鴉片戰爭波及台灣,英艦納爾不達號在基隆港觸礁,被清軍擊沉。


1853(咸豐3年)


.艋舺頂下郊拼,同安人敗走大稻埕。


1854(咸豐4年)


.美艦抵達基隆附近,調查台灣煤礦資源。


.淡水閩粵械鬥。


1855(咸豐5年)


.林國華修築板橋古城。


圖:淡水關稅務司碼頭


1858年(咸豐8年)


.中英簽定《天津條約》,首度載明台灣開放通商口岸。


1860年(咸豐10年)


.中英、中法簽定《北京條約》,確認開放通商口岸,兩年後正式開港。


1861年(咸豐11年)


.全台設「釐金局」。


.實施樟腦專賣政策。


圖:大觀義學


1862年(同治元年)


.「戴潮春事件」爆發。


.淡水正式開港。


.頒全台團練之制。


1863年(同治2年)


.橋林家創設「大觀義學」。


.基隆開港。


1864年(同治3年)


.安平、打狗正式開港。


1865年(同治4年)


.英國長老教會牧師馬雅各來台傳教。


.英商陶德(John Doddy)來台考察商務。


圖:台灣北部山地丘陵遍植茶園


1866年(同治5年)


.英商陶德在北台灣試種茶樹,改良茶葉品種。


1867年(同治6年)


.「羅妹號事件」爆發。美國船漂流至南台灣,遭原住民殺害。


.英商陶德在艋舺投資茶館,加工製造烏龍茶。


1869年(同治8年)


.台灣茶葉首度外銷美國成功,北部茶業興盛。


.英國因樟腦糾紛,砲轟安平港。


1870(同治9年)


.大稻埕成立茶葉再製廠。


圖:牡丹社事件-石門古戰場


1871年(同治10年)


.琉球漁民船難漂流至屏東八瑤灣,54人遭原住民殺害。


.英國牧師甘為霖來台傳教。


1872年(同治11年)


.加拿大牧師馬偕來台傳教。


1874年(同治13年)


.「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侵台。沈葆楨來台善後。


.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積極招墾移民入台。


圖:基隆煤礦


1875年(光緒元年)


.沈葆楨奏請開辦台灣基隆煤礦獲准,成為中國第一座投產的近代煤礦。


.設立「台北府」。全台調整行政區域為2府8縣4廳。


.在開山撫番的政策下,完成三條聯絡台灣東西部的道路。


.解除有關移民、入山、用鐵的三項禁令。


.清廷鼓勵大陸人民來台。


.恆春城完工。


1876年(光緒2年)


.基隆煤礦正式開採,採用直井機械開鑿礦井。


1879年(光緒5年)


.台北府城興工。


.台灣地圖測繪完成。


1881年(光緒7年)


.建大甲溪橋,費二十萬圓。


1883年(光緒9年)


.旗後(旗津)燈塔完工。


.修建澎湖西嶼砲台。


圖:台北城(北門)


1884年(光緒10年)


.清法戰爭波及台灣,法軍攻佔基隆。


.劉銘傳來台,督導台灣防務。


.台北府城完工。


1885年(光緒11年)


.清法議和,法軍退出台灣。


.台灣以「福建台灣省」名義建省,劉銘傳任巡撫。


1886年(光緒12年)


.劉銘傳正式就任巡撫,積極進行近代化建設。


.設立「撫墾總局」於大嵙崁,林維源擔任幫辦大臣。


.大嵙崁番抵抗官府,劉銘傳率兵征討。


.設立「西學堂」、「番學堂」等機構。


.樟腦收歸官辦。


.實施土地丈量及清賦。


.「施九緞事件」爆發。


.改建澎湖、基隆砲台。


圖:獅球嶺隧道


1887年(光緒13年)


.福建省、台灣省正式分治。


.調整行政區域,全省設三府3府11縣3廳1直隸州。


.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


.設立釐金、招商、清道、樟腦、磺油各局。


.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


.台北-基隆鐵路興工。


.滬尾至福州海底電纜竣工。


1888年(光緒14年)


.架設淡水河鐵橋。


.設置郵政局。


1889年(光緒15年)


.新台灣府城在台中興工,原預定為省會。


1890年(光緒16年)


.劉銘傳去職。


.完成台北-基隆鐵路工程。


1891年(光緒17年)


.安平燈塔完工。


圖:日軍進入台北城


1893年(光緒19年)


.完成台北-新竹鐵路工程。


1894年(光緒20年)


.台灣省會改設於台北。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1895年(光緒21年)


.清廷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與澎湖群島。


日期:2008.02.16


more →


source: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