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治與日治時期的施政方針看台語的變革
小蝦米
我是小蝦米,請關注我的日記,它專注於我真實誠實的日常生活日記故事

商店收藏夾:


👾 風俗歷史


清治時期的移民與械鬥


西元1683年,鄭氏王朝投降,當時清朝朝廷分立成保台與棄台兩派,彼此爭論不下,後來康熙接受了施琅的建議,於1684年將台灣正式納入清廷版圖,並併入簡稱為「閩」的福建省,與閩南地區的幾個府隔著台灣海峽相望。眼看台灣這片寶島資源豐腴、土地遼闊,不少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民不惜冒險度過黑水溝,隻身來台灣開墾。這些來自福建省與廣東省的移民們或挑選與家鄉的地理環境相似的地區居住、或先來後到佔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帶。面對東南沿海移民的浪潮,清朝政府對移民政策採取限制且放任的態度:一方面以渡台禁令限制眷屬與移民資格;另一方面在商業上開放港口對渡的政策,卻也推動了沿海一帶的移民潮 — — 例如乾隆時期開放泉州蚶江港與鹿港對渡,數年後再開放蚶江及福州五虎門與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對渡時,讓大量的泉州人移居來台,間接促成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繁華。


移民來台的漢人族群以閩南人、客家人居多;閩南人又可分為泉州裔與漳州裔;泉州裔可再細分為三邑裔、同安裔與安溪裔等子群體。不同省籍乃至不同州籍的族裔移民們在台灣各自成群,同時也把閩客或漳泉人在原鄉的糾葛仇恨轉移到台灣,時不時便為了土地糾紛、水源爭奪或其他利益衝突而發生械鬥。由於漢人之間難以從膚色與五官分辨敵我,唯一能判斷對方是敵是友的方法便是方言與口音,因此不同籍貫的族群保持各自的方言特色,語言融合速度緩慢。面對這種情況,清朝政府不僅放任械鬥的發生、甚至樂見族群因仇恨而幫助朝廷鎮壓民變、也不阻止其各自築起隘門自衛,因此在清朝治台的兩百多年,族群之間分布壁壘分明且難以融合。


more →


source: 【台文專題】——從清治與日治時期的施政方針看台語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