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世代心理健康:科技和社交媒體的影響

內 容 分 類 :

麥肯錫健康研究所的一項新調查發現,Z 世代的社交媒體參與可能讓人感到消極,但也有助於尋找心理健康支持和聯繫。

就像一個人在 18 到 24 歲之間可能擁有的許多關係一樣,年輕人與社交媒體的關係可能​​很複雜。一項新的全球調查中的受訪者表示,無論他們住在哪裡,社交媒體的使用都會導致害怕錯過 (FOMO) 或身體形像不佳,但它也有助於建立社交聯繫和自我表達。

麥肯錫健康研究所 (MHI's) 的 2022 年全球 Z 世代調查向來自各大洲 26 個國家的 42,000 多名受訪者詢問了基於健康四個維度的問題:心理、身體、社會和精神。1個MHI 隨後分析了不同世代和國家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希望為圍繞 Z 世代心理健康的更廣泛對話提供信息。

平均而言,Z 世代比其他世代更有可能表達對社交媒體的負面情緒。2個他們也更有可能報告精神健康狀況不佳。但相關性不是因果關係,我們的數據表明社交媒體使用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一個驚喜:老一輩對這些平台的參與度與 Z 世代不相上下。例如,在接受調查的 26 個國家/地區中,有 8 個國家/地區的嬰兒潮一代表示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時間與 Z 世代一樣多,其中千禧一代最有可能發帖。雖然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在各個隊列中都有報導,但積極影響更為普遍——超過 50% 的群體將自我表達和社交聯繫視為社交媒體帶來的積極影響。

超過 50% 的群體認為自我表達和社交聯繫是社交媒體帶來的積極影響。

還有跡象表明,技術為年輕人提供了獲得支持性心理健康資源的途徑。Z 世代受訪者比其他幾代人更有可能使用數字健康應用程序和數字心理健康計劃。3個此外,受訪者表示使用社交媒體的某些方面可以有益於他們的心理健康,例如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表達。年輕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最有可能將社交媒體作為保持聯繫和減少孤獨感的工具。

1 Z 世代受訪者報告了大多數方面的健康挑戰
儘管世界各地的許多人都在為自己的健康而苦苦掙扎,但群體內部存在有意義的差異。

在全球範圍內,七分之一的嬰兒潮一代表示他們的心理健康在過去三年中有所下降,而 Z 世代受訪者中這一比例為四分之一。與男性相比,女性 Z 世代報告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可能性幾乎是男性的兩倍(分別為 21% 和 13%)。

在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國家/地區,與其他健康維度相比,更高比例的 Z 世代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或非常差(Z 世代為 16%,嬰兒潮一代為 7%)。然而,在中國、埃及、尼日利亞、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越南,Z 世代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社會健康方面的掙扎最為嚴重。總體而言,心理健康體驗因地區而異,沙特阿拉伯、埃及和尼日利亞的 Z 世代參與者將他們的心理健康評為“非常好”的頻率最高。

雖然 Z 世代傾向於報告較差的心理健康狀況,但根本原因尚不清楚。有幾個年齡特定的因素可能會影響 Z 世代的心理健康,而與他們的同代人無關,包括發育階段、對醫療保健的參與程度以及家庭或社會態度。

2 幾乎每個人都在使用社交媒體,只是方式不同
超過 75% 的所有年齡段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天至少使用和查看社交媒體網站十分鐘。

年輕一代傾向於以主動和被動的方式定期使用社交媒體。幾乎一半的千禧一代和 Z 世代受訪者每天都會多次查看社交媒體。超過三分之一的 Z 世代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天花在社交媒體網站上的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然而,千禧一代是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32% 的人表示他們每天或每天多次發帖。

Z 世代受訪者不太積極使用社交媒體是否與年輕人更加謹慎和自我意識、不願承諾或更習慣被動使用社交媒體有關,這一點仍有待商榷。研究表明,被動使用社交媒體(例如,滾動)可能與主觀幸福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有關。1個

3 Z 世代和千禧一代比其他幾代人更有可能說社交媒體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對年輕人及其社交媒體使用的研究表明,屏幕時間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反比關係,1個較高的利用率與較差的幸福感相關。其他研究表明,與花費的時間相比,個人與社交媒體之間關係的性質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大。2個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社交媒體使用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微妙的關係。雖然隊列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報告了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但各代人在報告的負面影響方面存在差異。

對年輕一代的負面影響似乎最大,對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超過兩個小時的 Z 世代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 Z 世代影響尤為明顯。來自歐洲和大洋洲的 Z 世代受訪者最有可能報告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亞洲受訪者的可能性最小(分別為 32% 和 19%)。3個

4 雖然社交媒體和科技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持續的積極影響,但對年輕人的負面影響卻大大增加

調查中的所有同代人都表示,社交媒體的使用對自我表達和社交聯繫產生了最積極的影響。自我報告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在各個方面都比其他人引用了更高水平的積極影響。

在幾代人中,受訪者報告的積極影響多於消極影響;然而,所報告的對 Z 世代的負面影響更大。來自高收入國家(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的受訪者報告社交媒體對其生活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是來自中低收入國家/地區的受訪者的兩倍( 13% 與 7%)。

與男性相比,更高比例的 Z 世代女性表示社交媒體對錯失恐懼症(32% 對 22%)、身體形象(32% 對 16%)和自信心(24% 對 13)產生負面影響百分)。

5 技術的積極方面可能包括增加獲得衛生資源的機會
在幾代人中,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使用數字健康應用程序,而五分之一的人使用數字心理健康計劃(分別為 28% 和 19%)。Z 世代受訪者表示使用數字心理健康計劃的人數比 X 世代或嬰兒潮一代多 50%(Z 世代為 22%,X 世代和嬰兒潮一代為 15%)。

在報告使用數字心理健康計劃的受訪者中,大多數 Z 世代表示他們可能會繼續使用這些計劃 (65%);其他幾代人甚至更加堅定,74% 的人表示他們可能會繼續使用這些程序。所有年齡段的五分之四的受訪者表示,這些計劃有益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雖然對結果和有效性的評估需要繼續研究,但數字衛生資源可能在支持全球心理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當面對面資源有限或地理上無法訪問時。對於某些人群,數字醫療資源可能是獲得支持的首選方法。

6 大多數人自己或通過轉介尋求幫助
在使用數字心理健康計劃和應用程序的 Z 世代受訪者中,有 34% 的人表示他們是自己找到的。在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和南非,這一比例增加到大約 50%。在其他國家/地區,初級保健醫生和醫療保健付款人(保險計劃)被列為數字心理健康計劃的主要訪問點。

無論身在何處,雇主都有越來越多的 機會來促進工作場所的福祉,並確保員工能夠獲得他們所需的循證心理健康資源。

大多數國家和同代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身體、心理、社會和精神健康資源在選擇雇主時很重要或非常重要,Z 世代特別重視心理健康資源。 鑑於 Z 世代在勞動力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很少有 Z 世代受訪者將雇主作為尋求幫助的主要渠道,未來雇主可能有進一步參與心理健康的空間。

技術和社交媒體可以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社交媒體和技術雖然是圍繞青年心理健康進行更廣泛對話的一部分,但可以成為促進福祉和提供大規模心理健康支持的有力工具。例如,開發人員可能會考慮嵌入算法,讓表達心理困擾的年輕人更容易找到支持團體、危機熱線或緊急心理健康服務。此外,數字心理健康公司可以考慮與虛擬和基於社區的提供商合作,將具有高度敏銳需求的人與及時且符合文化的危機服務聯繫起來。

在世界各地,社區都在努力為年輕人提供可以呼叫的人、可以回應的人,或者在心理健康、藥物濫用和/或自殺危機期間可以安全尋求幫助的地方。全球危機支持的可用性各不相同,大多數國家沒有國家自殺或心理健康危機熱線。此外,每個地區的社區都缺乏足夠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基礎設施來應對年輕人每年經歷的大量危機,而是依靠學校、急診室、醫院、執法部門或家庭來彌補可以挽救生命的差距和生計。派遣受過專門訓練的移動團隊或提供危機中的安全去處更為罕見——技術可以彌合這一差距。

技術公司、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教育工作者、雇主、政策制定者和更廣泛的社區之間的合作是必要的。通過優先考慮心理健康並以積極的方式利用技術,年輕人更有可能獲得併保持更好的健康。可以考慮的其他策略包括使用社交媒體為親和團體建立支持性在線社區,以及促進青年領袖創建和傳播促進心理健康的內容。4個研究人員和公司可以探索基於證據的策略,例如促進心理健康和正念計劃,以減輕社交媒體的負面影響,並幫助年輕人使用社交媒體作為真實自我表達的平台。5個

與年輕人談論技術在他們生活中的作用的“精確預防”方法可能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加知情、支持和健康的環境。通過為家長、教育工作者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這些工具,他們可以積極參與促進 Z 世代及其他人群的健康。雖然解決這些問題似乎勢不可擋,但利益相關者必須共同努力,幫助改善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MHI 是麥肯錫旗下一家持久的非營利性全球實體。MHI 致力於促進各大洲、部門和社區的行動,以實現健康的物質改善,使人們能夠過上最好的生活。MHI 認為支持青年心理健康對於延長壽命和延長壽命至關重要。

如果您想詳細了解麥肯錫健康研究所 (MHI) 2022 年全球 Z 世代調查以及麥肯錫健康研究所從調查中獲得的其他數據和見解,請通過MHI“聯繫我們”表格提交查詢。麥肯錫健康研究所作為麥肯錫的一個非營利性實體,正在為進一步研究創造途徑,以促進行動。

關於作者
Erica Coe是麥肯錫健康研究所的共同負責人,也是麥肯錫亞特蘭大辦事處的合夥人。Kana Enomoto是麥肯錫健康研究所的共同負責人,也是華盛頓特區辦公室的副合夥人, Andrew Doy是該辦公室的顧問, Cheryl Healy是副合夥人。

作者要感謝 Lea Arora、Victoria Bennett、Abby Bloomfield、Ulrike Deetjen、Alexandru Degeratu、Martin Dewhurst、Joseph Jung、Abhishek Mahajan、Roxanne Sabbag、Emma Summerton 和 Pooja Tatwawadi 對本文做出的貢獻。他們還想感謝 MHI 地區領導人 Alistair Carmichael、Andira Putri 和 Shriya Sethi。他們還希望感謝歐洲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協會 (ESCAP) 附屬機構和 Orygen 提供當地專業知識並幫助制定 MHI 全球 Z 世代調查 (2022)。他們還要感謝 Megan Jones Bell、Murali Doraiswamy、Sharon Hoover、Roberta Katz、Shekhar Saxena 和 Anil Thapliyal 所做的貢獻。

 

訪問麥肯錫網站了解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