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的雲遷移

內 容 分 類 :

Raiffeisen Bank Ukraine 的 CTO 討論了在可能的最惡劣條件下遷移到雲——即對其國家的全面入侵。

Raiffeisen 銀行烏克蘭,奧地利 Raiffeisen Bank International 的一家子公司,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那一天開始了雲遷移。在戰火紛飛的三個月內,它已將 1,000 多台服務器遷移到雲端,沒有一次業務中斷,也不需要額外的供應商支持。該銀行是烏克蘭頂級銀行之一,擁有 6,000 多名員工(其中 800 名擔任技術職務),主要與大型企業合作,它依賴於一個足智多謀的遠程工程師團隊,他們實施了一項計劃,使該銀行能夠從雲中獲得收益。基於獎勵,例如速度和上市時間。Raiffeisen Bank Ukraine 的首席技術官兼 FinOps 社區負責人 Hryhorii Tatsyi 與合作夥伴 James Kaplan 和麥肯錫的數據策略師 Chett Rubenstein 討論了遷移的挑戰和好處。以下是該對話的編輯要點。

徹底的轉變

James Kaplan: Hryhorii,你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 Raiffeisen Bank Ukraine 的雲之旅嗎?

Hryhorii Tatsyi:兩年前,我們進行了一次技術改造,採用了領域驅動設計。我們根據貸款、卡、支付、渠道、技術和安全等項目在公司內部建立了十個不同的域。這種轉型最初並沒有連接到雲,但那是銀行的目標,我在 [2021 年 2 月] 加入銀行時與他們討論過這個目標。目前,我們銀行大約 98% 的業務都在雲上運行。

James Kaplan:所以銀行非常注重雲計算。其中有多少是遷移,有多少是雲中的新開發?

Hryhorii Tatsyi:這很難計算,但大約有 20% 是新的,比如 Kubernetes、微服務,以及所有很酷的東西。其餘的是遺留技術。但即使是我們的遺留技術也不錯,可以利用關係數據庫服務之類的東西。

通過雲和 FinOps 節省時間和金錢

James Kaplan:您認為遷移到雲的最大好處是什麼?成本?速度?彈性?

Hryhorii Tatsyi:最大的改進無疑是速度和上市時間。我們顯著縮短了上市時間指標,因為團隊現在可以在他們自己的賬戶上並行和單獨工作。所以我們實現了獨立。跟踪您的運營費用也容易得多,因為您可以每天甚至每小時查看您的速度如何影響您的成本。我們在雲上的花費比我們做出遷移決定時的預算要少。

遷移後,我們的賬單是每月 700,000 美元,因為我們為不需要的功能付費。但在兩個月內,我們的賬單顯著減少,每月不到 350,000 美元,這是通過我創建的 FinOps 社區實現的。

當我們兩年前開始技術轉型並採用領域驅動設計時,每個領域都有一名 FinOps 代表參與了這個社區。每兩週我們都會——現在仍然會——在社區中分享我們的成果,就好像我們是競爭對手一樣。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誰取得了最好的結果以及原因。誰擁有最高效的 EBS 存儲?誰擁有最高效的 EC2 實例?誰救得最多?

James Kaplan:開發團隊真的會為他們的使用付費嗎?

Hryhorii Tatsyi:這是心態轉變的一部分。你構建它,你運行它。您負責編寫在此環境中運行的代碼,費用由您的域所有者或企業所有者支付。這就像您的企業為您的玩具買單,您知道您的玩具現在要花多少錢。我們正在使用 Cudos 來跟踪費用,這就像 Grafana 是 FinOps 的類固醇。

James Kaplan:稍微退後一步,您能談談在採用雲後運營模式發生了多大變化嗎?技術團隊和開發團隊的工作發生了多少變化?

Hryhorii Tatsyi:採用完全改變了我們的運營模式。我們使用 InnerSource 模型啟動了一個新的 Terraform 團隊,現在我們的平台完全是 InnerSource。以前,我們每個平台都有一個負責訪問管理和互操作性的所有者。域或部門可以看到這些平台,但不容易被允許訪問它們。我的同事必須向平台所有者發送書面的 Jira 請求才能完成任何事情,這非常麻煩。最終,我們擺脫了這種模式。現在,我們的十個域中的每一個域都可以平等地訪問我們的版本控制系統、GitHub 和我們所有的平台。每個域現在都可以編寫自己的 Terraform 腳本來配置技術資產和審查拉取請求。

在戰火中遷移

Chett Rubenstein:我想談談去年的事件。您提到您在短短三個月內就遷移到了雲。你能告訴我們嗎?

Hryhorii Tatsyi:沒錯。我們在三個月內完成了這次遷移,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我們每週工作 7 天,每天工作 12 小時或更長時間,在頭三個月內遷移了 1,000 多台服務器。我們沒有發生任何業務中斷,花費零美元用於額外的供應商支持,並讓一切都靠我們的雙手、頭腦和心靈進行。但是我們非常有動力。超過 300 萬客戶依賴我們,如果我們輸了,烏克蘭也會輸,因為人們將失去對銀行系統的信任。這就是我們如此快速、如此安靜地完成這項工作的原因,沒有關閉任何業務功能,儘管由於我們需要時間進行服務器過渡和維護,晚上的銀行營業時間有所減少。

James Kaplan:所以您在烏克蘭的本地數據中心運行了數據環境的可持續部分。為了確保操作的連續性,您希望將這些數據從本地數據中心轉移到全球雲提供商,該提供商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距離和彈性,而您永遠不可能在本地提供這些服務。你能夠在三個月內遷移大部分環境,因為你有動力。因此,銀行繼續運營,而您仍然是烏克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公平的說法嗎?

Hryhorii Tatsyi:是的,沒錯。

艱鉅的任務,輕鬆的決定

James Kaplan: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坦率地說,非常鼓舞人心,它在許多方面突出了企業技術的最佳狀態。這樣做的決定是顯而易見的嗎?

Hryhorii Tatsyi:這是我一生中最簡單的決定。當我在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那天)凌晨 5 點醒來時,我決定我們將立即開始遷移到雲端。我打電話給我的老闆說,“讓我們開始吧。”

我們已經做了一些準備,並且明白如果入侵真的發生了,我們會去做。幸運的是,我們有一位負責業務連續性管理 (BCM) 的高級經理 Yevhen Baliutov,他為每個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了準備。我今年 31 歲,我不相信會發生這場戰爭。但 Yevhen 說:“一切皆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不要成為受害者。做好準備,做好你的工作,我們會處理好一切。” 事情就是這樣。

James Kaplan:雲基礎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到位了嗎?

Hryhorii Tatsyi:不,不是。即使我們想這樣做,我們也無法做到,因為立法禁止銀行使用烏克蘭以外的服務器。我們一直非常尊重法律,違反法律對我們來說是一條紅線。但 2 月 24 日向我們表明,可以進行一些對沖。大概三四個小時後,我們的治理人員說,“伙計們,請做吧。”

沒有路線圖的遷移

James Kaplan: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遵循劇本,在多大程度上你在進行過程中進行了創新和解決這個問題?

Hryhorii Tatsyi:我們剛剛制定了一個高層計劃,上面寫著,“我們會做那個,做那個,做那個。” 但我們不知道如何。我們知道我們應該遷移這些服務器,但不知道如何在現實中進行。因此,所有實際讓它發揮作用的決定都是在遷移過程中做出的。這之所以奏效,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使用不同雲平台的經驗;我的團隊中的大多數人都曾在不同的公司擔任過不同的角色,與雲打過交道。當我來到 Raiffeisen 時,我開始組建一支經驗豐富的雲團隊,因為我知道遷移遲早會發生。

James Kaplan:您的團隊主要是在遠程還是在現場?

Hryhorii Tatsyi:每個人都遠程工作。我們在文尼察、基輔、敖德薩都有人,有些人來自國外,來自維也納和塞爾維亞。

James Kaplan:這是一種照常營業的事情,而不是針對具體情況嗎?

Hryhorii Tatsyi:一半一半,因為 COVID 實際上讓我們做好了準備。有些人已經在遠程工作,大約 50% 的人在我們的辦公室現場工作。但由於戰爭,他們移民到烏克蘭內外更安全的地方。

不要想太多,要勇敢,去做

Chett Rubenstein:我對戰爭激勵你們做你們在三個月內所做的事情這一事實感到著迷和鼓舞。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在非戰爭情況下應用一些經驗教訓來實現那種創新速度和速度?如果您從那次經歷中得到任何收穫,我很想听聽您對此的看法。

Hryhorii Tatsyi:戰爭是最大的推動因素。但即使沒有戰爭,如果你足夠勇敢並且決定去做,那就去做吧。別想太多,管好自己的產品,乾就幹。一些與我們一起進行遷移的公司真的想太多了,總是問,“如果……會發生什麼?” 你不能總是做真正的測試,所以試試吧。而且您並不總是需要 99.9% 的服務級別協議。去做就對了。相信你的人民並勇敢。

James Kaplan:是否有從您的經驗中學到的東西在銀行的其他部門傳播到其他地區?Raiffeisen Bank 集團其他地方的人是否正在關注這一點,並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採納您關於積極行動的建議來遷移?

Hryhorii Tatsyi:實際上,我們已經與不同的國家進行了幾次通話。明天我們將與斯洛伐克的 Tatra Banka 通電話,它是我們集團的一部分。我會像對你說的那樣對他們說:不要想太多,勇敢點,去做吧。

關於作者
Hryhorii Tatsyi是 Raiffeisen Bank Ukraine 的首席技術官。James Kaplan是麥肯錫紐約辦事處的合夥人,Chett Rubenstein是該辦事處的數據策略師。

受訪者發表的評論和意見是他們自己的,不代表或反映麥肯錫公司的意見、政策或立場,也不代表或得到其認可。

   訪問麥肯錫網站了解更多詳情